西宁,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正经历着一场华丽的蜕变。曾经的青唐古城,如今已成为绿色算力之都。在这片土地上,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完美融合。数据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绿色能源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了低碳高效的运行。众多科技企业纷纷入驻,推动着算力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西宁还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让绿色成为城市的底色。古老的城墙与现代的算力产业交相辉映,展现出西宁独特的魅力,成为全国瞩目的绿色算力发展新标杆。
走进青藏高原,我们首先来到的是西宁。西宁坐落在青藏高原的西北边缘,是唐蕃古道和茶马之路的起点之处,是南丝绸之路上的关键节点。在通往西藏的路上,西宁是绕不过的城市。
这座城市和很多边城一样,经历了从兵城到买卖城的形成历史。这里被称为山宗水源,作为三江的发源地和中华水塔,青海被赋予了重要的生态意义。如何保护好生态又搞经济建设?最近的走访让我眼前一亮:西宁打算利用充沛的绿色电力,搞算力之都。
一
那只倒扣着的土红色陶碗,隐藏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掀开倒扣的陶碗,里面是一团拉面。要知道,这是四千年前的面条,是中国有史以来发现最早的面条,而它的主人早已不知何处去,留下了这最后的一餐。
这只碗出土在青海海东的喇家遗址,时光已经过去四千多年了。
喇家聚落在黄河岸边的一片台地上,除了这条足以灌溉农田的大河,他们的聚落里还有几条小河。聚落里有半地窖式的民居,有做陶的作坊,有祭祀的天台,有集中的墓葬区。
女人们在这里采集果子、耕着地,男人们在这里狩猎、打鱼,以及做皮毛编制和烧陶器。孩子们在追逐黄狗,一切都那么生机勃勃。
地震突然就来了。天塌地陷,让人头晕目眩,山崖上的泥石流瞬间就滚落了下来,咆哮着,所到之处将一切夷平。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一位母亲佝偻着腰,把腰弯成一张弓,紧紧地把孩子搂在腹部。这对母子就以这样姿态固定在黄土层中,那清晰的骨骼,穿越千年还在诉说着伟大的母爱。
后来的考古挖掘发现,这里是一座突然被遗弃的部落,这里有陶器,玉器和青铜器,这里的建筑符合城市的聚落规划。它像一段原始人类社会的生活横切面,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的生态。故此,这里又被称为“中国的庞贝古城”。
在亿万年前,青藏高原曾经是一片汪洋。后来的地壳运动,山峰日渐隆起,竟然形成了世界上最高的群山,还有那数不清的高原湖泊。于是,游牧民族便开始逐水草而居,农耕部落开始在高原的平地上种植粟子和青稞。
贝壳这种美丽的物件,最早肯定是部落头人们的项链。后来,随着贸易的频繁发生,它们被穿成串,成为交易的货币。青海有两种文化形态在贸易,宗日人向马家窑人卖皮毛和牲畜,马家窑人向宗日人卖粟谷和黍子。海贝不够用了,他们又制造出石贝、铜贝和金贝。
河湟地区,诞生了最早的青海民歌。叫《花儿》。每次我听到他们唱起《花儿》,都觉得像一股凛冽的清水淌过了心头。
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一首王昌龄的《从军行》,写出了军旅的孤独与寂寥。西宁和很多边城一样,经历了从兵城到佛城,再到买卖城这样的发展三部曲。
在秦朝,政府在此设置了陇西郡。西汉时期,汉族人开始在此屯垦开荒。五代十国时期,青海总是被那些游牧民族建立的小政权所左右,时不时就换了名字。在北魏时代,西宁还没有出现,当时的郡治为鄯州,在今天西宁市曹家寨一带。
真正让西宁这一地区变得重要起来的,是青藏高原上吐蕃王朝的兴起。羌人在古代的西藏和青海地区广泛游牧,上千年来都是零星而分散的部落。从公元6世纪开始,位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东部的雅隆部逐渐强大起来,势力扩大到拉萨河流域。到了7世纪初,松赞干布继位后,先用武力征服了周围的各个部落,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
吐蕃王朝并不是偶然崛起的,和它同时并起的还有大唐王朝。松赞干布和唐太宗是一个时代的人物,这才有了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故事。
根据唐史记载,唐朝建国初期,吐蕃有40万军队,突厥有百万军队,唐军有60万军队。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唐朝要产多少小麦和水稻,吐蕃要产多少青稞,突厥要产多少牛羊,才能养得起如此庞大的军队。
在隋唐时期,东亚的气候是非常温暖的,气温比南北朝时期上升了好几度。温度的上升,导致了气候的变化,雪山融化,雨水充沛,很多荒原变成了良田。这是历史上有数据可查的第二次气候变暖,这个变暖的周期时长两三百年。由此,就给了吐蕃、唐朝崛起的良机,大量良田的增加,必然让人口激增,于是便可以养得起庞大的军队。
某种程度上讲,我们看到自信又豪迈的唐人气象,可能就来自气候变暖,物产的丰饶,真是人努力天帮忙。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果真是历来如此。根据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的研究,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比较寒冷的一段时光,此后到了隋唐时期,气候变得比现在还要温暖。
安史之乱之前,四川的涪陵盛产荔枝,长安的宫内遍植梅树和柑橘。温暖又湿润的气候,让长安变成了真正的天府之国。但自宋朝之后,柑橘在秦岭以北就再也见不到了。
气候变暖,上天一样也眷顾了吐蕃王朝。当时青藏高原的气温比现在高几度,这对于当地青稞的生长大有好处,一方面是产量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新开了许多良田。
虽然史书上并没有吐蕃王朝粮食产量的详细记录,但是从吐蕃王朝能够调动的兵力来看,其人口基数显然有明显的增长。
盛唐借助天时地利,任用蕃将带领唐兵,多次战役后灭掉了庞大的突厥兵团。自此北部边疆平定。安史之乱中,吐蕃多次出兵帮助唐军平叛。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占领了河西走廊和陇右地区。
竺可桢的研究说,宋朝初,全球天气开始变冷,当时青藏高原的气候肯定也相应地变得寒冷了,青稞不仅减产,而且许多地方不适宜种植青稞了。没有了足够的粮食支持人口和军队,吐蕃不仅对外扩张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原来夺取的西域、青海、尼泊尔等地,也纷纷脱离了吐蕃王朝的控制。
晚唐时代,也恰是吐蕃政权的末期。天气变冷导致作物减产,牛羊减少。吐蕃内部也发生了叛乱,由此分成了十来个小的游牧部落。互相争斗几十年后,一支吐蕃后裔来到了青海,在西宁建立了唃厮啰政权,这座城叫“青唐城”。
三
青唐城繁华起来,西宁就出现了。
北宋始终将西夏视为心腹大患。西夏的立国后,拦住了汉唐以来的丝绸之路,“夏国将吏率十取一,择其上品,商人苦之。后以物美恶杂贮毛连中,然所征亦不赀”。位于西宁的唃厮啰政权刚成立后,环视四周他们决定:与宋朝结盟做贸易,与西夏对抗。
宋仁宗封唃厮啰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并给以优厚的俸禄,唃厮啰的子孙继承人董毡、阿里骨、瞎征、陇等,世代均由大宋封官任职。
在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南面,有一条与河西走廊平行的古道,经青海古羌人居住区通达今新疆乃至域外的路线,被历史学家称为“丝绸之路青海道”。青海道起于汉,兴于南北朝,盛于唐宋,前身是“羌中道”。该道经河湟地区、青海湖、柴达木盆地,翻越阿尔金山进入西域。
青海道主要分三路,北路出西宁向西北行,渡大通河,越祁连山,进入甘肃;中路出西宁经青海湖北岸,沿柴达木盆地北缘至大柴旦,北上经当金口至敦煌;南路自西宁过日月山,沿青海湖南岸、柴达木盆地南缘,经都兰、格尔木,西出阿尔金山至新疆若羌。中路和南路均横穿青海省全境,出省境后经河西走廊与新疆的丝绸之路合并。青海道成为欧洲和西域各国的商队,进入宋朝国界的新通道。
唃厮啰政权建立后,他们主动担负起恢复和保护中西商队的任务,青海道畅通了,这条古丝绸之路上又响起了驼铃声。唃厮啰在青唐城设立了交易市场,并在沿途设置了许多驿站接待过往的使团和商团,要求本地居民与过往商团和谐相处,鼓励和扶植他们开设货栈,并要求食宿价格不能太高。同时,大宗货物和大型商团过境时,国家还会派兵保护,使他们能够顺利抵达北宋境内。
就这样,青海道取代了河西走廊成为西域通往中原的主要线路,当时的青唐城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贸易城市,无数贡使和商团纷纷改道于此,并从这里直趋宋朝当时的都城开封。
青唐城成为茶马贸易的国际城市,如宋神宗元丰年间,马源充裕,一百斤茶可换一匹马。以后茶叶价格下滑,要250斤茶才能换一匹马。
当时的青唐城内,不仅有来自内地、辽、西夏等地的商人,还有不少来自阗、回鹘、高昌等西域地区的商人,乃至古波斯、西亚、阿拉伯半岛等地的商人定居贸易。
在城里,有各种寺院,有集市,俨然成为宋朝边疆的商贸之城。十二世纪初,宋军多次打败吐蕃,占领此城并改名为西宁,西宁这个名字由此沿用至今。
在明清两代,山西商帮跋山涉水来到了西宁城做买卖,把这里的皮毛、牲畜贩往内地,也把内地的茶叶和百货带到青藏。山陕商帮在西宁城开起了上百家店铺,生意无不兴隆。来到西宁的商人们盖起了山陕会馆,在这里聚会、议事、祭祀、唱戏,山陕会馆还经常放电影,成为老西宁人闲逛的好去处。
山西人把汾酒的配方带到青海,在互助土族自治县支起了烧锅,用本地的青稞做原料,酿出了甘洌的青稞酒。在民国时代,互助土族自治县大小有上百家酒作坊,最具规模者八家,称之为八大作坊。新中国成立后,合并为国营天佑德青稞酒厂。
五十年后酒厂濒临破产,又是一位山西商人出手买下,进行了股份制改造。这位山西商人就是青海互助天佑德青稞酒董事长李银会,他衣着朴素,为人和善,和他交谈过几个小时,我深感这位来自山西绛县的北大才子,再一次书写了晋商辉煌。
四
青海作为三江之源,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都在此地。这里保持着大面积的原始高寒生态系统,维系着中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命脉。这就给青海的发展出了一道难题:既要保护环境,又要发展经济。这该怎么办?
青海在新能源电力方面有优势。在2024年年底,我国以风电、太阳能发电为主的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4.5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青海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事业。
截至2024年11月,青海电力总装机6224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5821万千瓦,占比93.5%,新能源装机4325万千瓦,占比69.5%,居全国首位,在全国率先实现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双主体”。这里水丰光富风好,结合广袤的戈荒土地和全国独一无二的水光互补优势,新能源开发利用条件全国最优。
发出来的电不能及时并网,岂不是白白浪费掉?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掣肘全国的清洁能源发电。在走访中我们发现,全球最大的液态压缩空气储能项目、青海首个储气罐式压缩空气(地下)项目目前已经开工建设,全球最大的高压直挂构网型储能工程在青海建成并网。
走进位于西宁市的青海省清洁能源和绿色算力调度中心,在控制大厅的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实时跳动,风电、光电、水电等各类清洁能源发电量以及算力调度中心用能情况跃然眼前。
青海省工信厅一位官员告诉我们,依托绿电丰沛、气候冷凉干燥洁净等资源优势,青海今年打造了绿色算电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赛道,目前已经成为全国首个绿色算电协同试点省。
他说,西宁正在大力发展算力经济,他们邀请全国的科技企业、高新企业将算力中心布局在西宁,这样做的好处是首先电力供应充足又便宜,再者这里常年平均温度为5度,便于设备降温。
他告诉我,目前青海省与阿里、百度、京东、金山、360、科大讯飞等企业签订了算力的战略合作协议,国家超算无锡中心青海大学分中心、中国联通·阿里云万卡绿色算力、中国电信·金山智算中心已经开始启动。
把绿色电力转化为绿色算力,绿色经济是个好生意。绿色电力已经成为青海的一张新名片,产业发展形成了集聚效应,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在青海投产的新能源制造企业超过40家。微风吹过初夏的树叶,传来一阵沙沙的响声,古老的西宁城迸发出了年轻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