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GPU 之路虽已起步,但仍有诸多硬骨头待啃。从技术层面看,核心架构的自主研发是关键,目前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需不断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攻坚。在制造工艺上,高精度的芯片制造技术掌握在少数国外企业手中,国产 GPU 要实现量产,需突破这一技术壁垒。此外,人才培养也是难题,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稀缺,培养体系尚不完善。然而,国产 GPU 团队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正一步步攻克这些难关,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电子工程世界 (ID:EEworldbbs),作者:付斌
6月30日,北京GPU企业摩尔线程、上海GPU企业沐曦集成电路,科创板IPO申请双双获上交所受理。随着两家公司叩响IPO大门,国产GPU赛道的“烧钱”与“造梦”再次成为行业焦点。
国内目前还有多少GPU排着队等着要IPO,国产GPU到底能不能发展起来?这是最近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两家厂商IPO:烧钱快,赚钱难
昨日沐曦、摩尔线程两家国产GPU公司IPO的消息引发行业关注,其中,GPU的“高投入、高回报”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当然,恭喜国产GPU发展迎来了不容易的下一个阶段。
GPU到底有多烧钱?
沐曦拟募资39亿元,2022~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7.77亿元、8.71亿元、14亿元;扣非后净亏损分别为7.84亿元、8.9亿元、10.44亿元;研发投入分别为6.478亿元、6.99亿元和
9亿元,累计研发投入金额为22亿元。
摩尔线程计划募资80亿元,2022年~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18.4亿元、16.73亿元、14.92亿元;扣非后净亏损分别为14.12亿元、16.9亿元、15亿元;研发费分别为11.16亿元、13.34亿元、13.59亿元,合计研发投入金额为38亿元。
但实话讲,烧钱多吗?其实对比英伟达还是有距离的。有数据显示,英伟达2024财年研发费用为129.14亿美元。
那么,GPU挣钱吗?
其实还是很有潜力的,沐曦和摩尔线程两家公司的营收便在逐年上升,尤其在这两年达到亿元的规模。
沐曦2022年~2024年营收分别为42.64万元、5,302.12万元、7.43亿元。产品上,采用自主研发的GPU IP和指令集、统一的GPU计算和渲染架构,产品矩阵包括用于智算推理的曦思N系列GPU产品,用于训推一体和通用计算的曦云C系列GPU产品,以及用于图形渲染的曦彩G系列GPU产品,涵盖了计算(包括训练、推理、通用计算)和渲染的全场景,并已实现多款高性能GPU产品的量产销售。
摩尔线程2022年~2024年营收分别为4608.8万元、1.24亿元、4.38亿元。产品上,基于自主研发的MUSA架构,推出智算卡包括MTT S4000、S5000及KUAE系列智算集群,消费级GPU包括MTT S80/S70,高性能图形工作站产品通过多项国产化兼容认证。其中,MUSA架构功能包括AI计算加速、图形渲染、物理仿真和科学计算、超高清视频编解码等,精度包括FP64/FP32/TF32/FP16/BF16/FP8/INT8,与CUDA、CDNA和RDNA相当。
排在队上的企业:还得接着烧钱
除了摩尔线程和沐曦,目前国产GPU也活跃着众多玩家,主要分为几个派别:
NVIDIA系:代表企业有摩尔线程、天数智芯,这些企业创始人和核心人员都有NVIDIA基因,打法是优先兼容CUDA生态切入市场,再通过自研架构不断发展;
AMD系:代表企业有壁仞、沐曦,创始人和核心人员都有AMD基因,AMD作为英伟达挑战者,一直以差异化为竞争核心,这些流派玩家打法和AMD类似;
国家队:比如景嘉微,创始人及核心团队均来自国防科技大学,景嘉微通过军用图形显控起步,稳扎稳打进入信创市场,并不断拓展至AI计算领域;再比如海光、龙芯、兆芯,选择研究集成GPU,与CPU配合;
拆分系:商汤作为AI公司,2024年底也拆分独立了曦望Sunrise公司,最近它刚完成近10亿元融资,主要围绕自己AI产品进行开发产品。
随着两家GPU公司上市进程提速,这也引发了行业人士抛出疑问:未来一年或者几年内,无法上市的企业将在融资层面面临更大压力,甚至可能削弱对核心人才的吸引力。但恰恰相反的是,GPU是必须烧钱的。对2018年前后成立的GPU初创公司而言,能否在短期内实现上市,俨然成为决定其发展命运的"关键决赛",如果不能上市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而那些成功叩开资本市场大门的企业,又将直面新的挑战:如何应对季度财报发布带来的持续业绩考验?烧钱过快,无法与营收保持平衡又该怎么办?
国产GPU不完全盘点,制表丨EEWorld
虽然流派有一定区别,但这些厂商的目标基本都是一致的。
第一,突破生态困局。英伟达CUDA是GPU厂商永远绕不开的槛,目前CUDA已积累300万开发者,而国产GPU厂商被迫构建"兼容层+自研框架"的过渡方案。
第二,Chiplet。国产厂商本身与英伟达具有巨大代差,想要直接对标英伟达的性能基本不可能,所以大多数通过Chiplet+先进制程,进一步压榨芯片性能。
第三,HBM。HBM是GPU的重要物料,想要发挥最大性能也要使用HBM,可以看到摩尔线程和沐曦采购中HBM也拥有很大占比,同时HBM本身与代工息息相关。
第四,IP。除了研发GPU IP本身之外,GPU厂商想要做好板卡,也要掌握大量IP技术。比如,摩尔线程自主研发了PCIe 5.0控制器、HBM3e/GDDR6存储控制器、MT-Link高速互连协议议及多模态视频处理引擎,SerDes接口技术和定制化SRAM架构。
第五,兼容性。做GPU,好用才是关键。尤其一些消费级GPU,必须兼容足够量级的游戏、软件,做好驱动;同时也要兼容x86、Arm、LoongArch等主流CPU架构,以及麒麟、统信、中科方德、OpenEuler、Ubuntu等多种Linux及Windows操作系统。
第六,集群。对于GPU来说,Scale-Up、Scale-Out、Scale-Inside都至关重要,因为在数据中心中,就不可能让一颗GPU单打独斗,形成集群才是关键。
但无论如何,布局任何东西都要钱,这些企业都还得继续烧研发上的费用,同时还要承受先进制程的巨额费用。
AI能让国产GPU起飞吗?
AI无疑是GPU增长最大的市场之一,毕竟游戏、图形渲染领域对软件支持度要求更高,国产厂商不可能一蹴而就,马上就取得巨大市场。
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大模型引领技术变革,算法发展推动AI模型训练对巨量算力的需求,数据量增长也要求算力同步进化,算力成为AI技术突破的关键。此外,受中美科技博弈及国产替代政策推动,我国本土AI芯片市场渗透率近年显著提升,但整体仍处发展初期,竞争格局尚未明朗。
从技术路径看,国内AI芯片分成了两大流派:通用计算架构的GPU,华为海思、中昊英芯等专用计算架构(ASIC/TPU/DSA)芯片企业。
GPU在并行计算领域性能优势日益凸显,其技术特性已超越传统图形处理范畴,在数据中心、AI、自动驾驶等高性能计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目前GPU主要功能朝两个方向演变:一是延续传统的图形处理功能,二是利用并行计算能力在非图形处理领域开展更通用的科学计算,以满足不同场景的计算需求。
沙利文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1425.37亿元,预计2029年达13367.92亿元,2025~2029年复合增长率53.7%,其中GPU市场份额从2024年的69.9%增至2029年的77.3%,增长潜力巨大。
市场就这么大,但是现在处在同一赛道的玩家却有很多,可见洗牌、并购会是必然。毕竟,国外也只有英伟达、AMD、英特尔等几家巨头。
需要指出的是,过去,国产GPU曾经有过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动不动就喜欢“超越英伟达”,但最后却被人发现是“田忌赛马”式对比,或者通过内置AI加速器优化个别性能指标并以此宣称超越英伟达,或者是使用第三方GPU IP授权却宣称自研自主可控。
总之,GPU的研发难度其实可能CPU还要大,并且由于GPU没有控制器,需要依赖CPU控制调用,无法单独工作,因此必须与国产CPU同频共振。如果想要真正超越英伟达,可还需要进一步的脚踏实地地沉淀,以及新一轮的洗牌和并购。现在,随着这些企业上市进程近了,这些企业的压力也更大了。但是,总要有国内公司要站出来做这件事,毕竟不能让英伟达把钱都赚走。
嵌入式工程师速抢
最后1天报名!瑞萨电子工业功能安全研讨会-北京站!
参会即有机会获RA6E2开发板开发板、保温杯、GaN充电器和京东卡!
SIL 3、FSoE、PROFIsafe、STO等功能安全实例,现场瑞萨专家1v1安全设计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