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一项令人瞩目的政策引发关注。如今乘坐公交即可抵房贷利息,这一举措为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有市民幸运地抵扣了 90 元,这不仅是经济上的减负,更是对公共交通与房产领域融合的创新尝试。乘坐公交的日常出行,悄然间与房贷利息相挂钩,让市民在通勤的同时,也能享受到房贷方面的优惠。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体现了城市对市民生活的关怀,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了武汉在民生领域的积极探索与创新。
创新型楼市新政席卷全国多地。
近日,微信公众号“湖北发布”发文称,有武汉市民通过搭乘地铁或公交出行,成功抵扣房贷利息。
时代财经综合湖北发布和武汉碳普惠运营企业的信息可知,该福利源于武汉碳普惠与民生银行武汉分行联合打造的活动,旨在将个人低碳减排行为转化为红包贴息,实现绿色生活与普惠惠民、提振消费的双重目标。
根据规则,2025年12月31日前,武汉市民通过公共出行、垃圾分类、低碳用电等11类低碳场景积累碳普惠减排量,减排量可按照“1000克=2元”的标准兑换利息红包,直接抵扣按揭贷款、综合消费贷款、个人微型消费贷款利息,同一用户最高兑换2000元。
图源:民生楚惠Life截图
湖北发布指出,已有市民于近日用平时攒的4.5万克碳减排量,成功抵扣了当月90元房贷利息,成为活动的第一个受益者。
去年9月,中央定调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全国多地刮起楼市政策风,主流的政策风向为调降住房最低首付比例和存量房贷利率、调整住房限购政策、放宽落户门槛、优化住房公积金使用政策、推行契税和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措施等。
止跌回稳依然是今年房地产行业的基调,根据中指研究院监测,2025年以来全国有超110省市(县)出台政策超170条,各地政策优化集中在调整公积金贷款、加大购房补贴力度等方面。
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楼市政策更具个性化。
武汉创新推出低碳减排活动,为市民提供抵扣房贷利息的通道;上海市杨浦区则通过真金白银笼络“UP主”(即uploader,指在视频网站等平台上传视频或其他多媒体内容的人),最高给予200万元的购房补贴。
5月8日,上海杨浦区推出多项人才招引政策,其中包括《杨浦区关于全球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优享计划”的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实施细则》聚焦数字内容创作人才给予十大政策支持,在购房补贴方面,将对在杨浦区内购买首套自住商品住房的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区人才局和用人单位按照同等比例给予一次性50万元到200万元的住房补贴支持。
战略创作人才最高可获200万元,领军创作人才最高可获100万元,潜力创作人才最高可获50万元。战略创作人才是最高认定标准,其中一个认定标准为账号关注量为所在互联网平台的前1%水平,而领军创作人才和潜力创作人才的关注量要求为前5%和前8%。
“对于地方政府来讲,传统的政策空间已经没有了,但各地政府、住建部门依然面临着稳楼市的压力,另一方面,传统的鼓励买房政策效果有限”, 广东省城乡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楼市政策的设计思路开始创新,比如“将住房消费与其它活动结合起来”。
今年3月23日,江苏省无锡市面向无锡马拉松选手推出“锡马有礼”购房优惠活动,最高给予8万元购房优惠,引发市场热议和模仿。
数日之后,盐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亦公布了类似的政策,最高购房优惠金额为3万元。5月11日,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的楼盘绿城·荷畔春风,也对济阳区半程马拉松的跑友(含往届),推出了金额为3万元的限时购房优惠。
此外,江苏省苏州市在3月10日会同相关金融机构研究出台了“三低一宽”特色化金融产品(低首付、低利息、低月供、宽期限),叠加人才房票政策,进一步降低购房门槛,助力青年人、新市民购房置业,打响了今年降低月供的“第一枪”。根据该政策,购房者可享受前五年每月最低只归还100元本金。随后,江苏无锡、南京和山东青岛等多个城市陆续跟进。
义乌推出的8000万购房补贴(下称“义乌政策”)则是效果显著的政策之一,该政策面向的是首次置业者和多孩家庭。其中,个人及配偶名下在义乌行政区域内无商品住房的,购买建筑面积小于150平方米且总价不超过350万元的一手新建商品住房,给予1000元/平方米补贴;对符合国家全面两孩、三孩政策的多孩家庭给予新建商品住房购房补贴,两孩家庭每套补贴10万元,三孩家庭每套补贴20万元。
义乌政策所涉两项补贴可叠加使用,每套补贴额度不超过25万元,由于力度较大,购房补贴正式接受申请的第二天,8000万元额度就被一抢而空。
对于“跑马拉松获得购房补贴”等政策,李宇嘉认为,创新型政策的好处在于能将一部分流量往楼市方面引导,但此类政策的落地效果往往有限。
不过,李宇嘉表示,从一二手房整体成交量来看,重点城市的楼市止跌回稳已经实现,但单就这类城市的新房市场而言,“止跌回稳预期会在近期实现”。
一方面,供给端的改革引导购房需求向“好房子”楼盘转移,如今的新房项目具有配套、户型和品质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新房市场经过多年的深度调整,“成交量继续下跌的空间已经不大”,同时,市场存在具有潜力的改善型需求;此外,李宇嘉亦观察到热点城市的新房去化周期下降至较好水平。
克而瑞地产研究在近期发布的报告中指出,2025年1~4月,中国房地产市场整体延续止跌回稳态势,其预判5月,新房成交规模预期延续低位波动,绝对量与4月持平或小幅微增,同比或持平去年,延续弱修复态势。
就核心一二线城市中的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等城市而言,“受供给约束日益加剧,未来成交放量程度主要取决于高端住宅供应,若有区位佳、产品力强的适销盘入市,短期内市场热度还将延续”,而武汉、天津等二线城市短期内市场有止跌企稳态势,后续成交有望延续稳中有增的弱复苏走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代财经APP,作者:陈泽旋,编辑: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