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 AI 机器人赛道决赛圆满落幕,这是一场充满智慧与激情的对决。赛场上,青少年们展现出超乎想象的创造力和技术实力。他们操控着自己精心设计的机器人,在各个项目中灵活穿梭、精准操作。这些“机”智少年们,有的专注于编程,让机器人按照预设程序高效执行任务;有的擅长机械设计,打造出外形独特、功能强大的机器人。他们的努力与拼搏,如同璀璨的星光,在决赛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为青少年 AI 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参赛选手在比赛中对决。记者 林双伟 摄
4月30日,2025数字中国创新大赛·青少年AI机器人赛道决赛在海峡国际会展中心6号馆举行。3个对抗赛台和7个任务赛台整齐分布在6号馆中央,小选手们谨慎又快速地拨动着遥控器旋钮,操纵着自己的机器人完成一项项指令。
本届青少年AI机器人赛道以“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探索”为主题,设置了机器人任务赛、机器人对抗赛和虚拟机器人赛,分为小学组、初中组和高中组(含中职校)。在决赛现场,记者体会到了小小少年们身上的骄傲,也感受到了他们的独特智慧和创造力。
过关斩将 他们载誉而归
在本届峰会上一众充满科技感的机器人中,于6号馆参加比赛的机器人们可谓“青春与激情”的代名词,为峰会现场增添了别样活力。
本届青少年AI机器人赛道共吸引了来自福建省的4513支队伍,其中623支队伍晋级决赛,分别是虚拟仿真机器人比赛501队、机器人任务赛77队、机器人对抗赛45队。经过层层筛选,最终决出一等奖59队、二等奖88队和三等奖152队。
全力冲出重围,少年更显锋芒。来自福清第一中学的初一选手倪以飞和队友陈锦浩荣获机器人任务赛冠军,在一等奖获奖队伍中脱颖而出。
提及获奖感受,陈锦浩直呼“运气好”。“今天比赛使用的场地地图和平时练习使用的有一些不同,刚开始心里确实有点慌。”陈锦浩坦言,但在与队友和老师的简单沟通后,他立刻调整好了心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拟定了新策略,也取得了最好的成绩。”
“本届大赛亮点纷呈,主题紧扣前沿,聚焦人工智能,设置多元项目。同时赛项层次丰富,小学低年级赛项侧重感知体验,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组赛项侧重理解应用,高中组赛项侧重项目创作及前沿探索,实现难度分层进阶、精准衔接,以激发青少年创新热情、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模式发展。”大赛相关负责人表示。
合作交流 他们收获满满
悬挂净网旗帜、放置净化滤芯……面对机器人对抗赛中复杂的地图、未知的对手、重重的关卡,选手需要巧妙运用计算机算法突破重围、步步为营,打造干净有序的“网络空间”。
来自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的高一选手林煌操控着机器人,将己方场地内代表谣言净化滤芯的蓝球一一捡起,并投入网络垃圾收集器内(中央球筐),同时把对方的红球扔回场上。同伴林欣徐则负责建设网络守护屏障区,把带有己方标识的锥桶悬挂至己方锥桶悬挂区的八棱柱上。两人配合默契,在他们精准的操控下,机器人在复杂任务中显得颇为矫健,在一次次交错中碰撞出智慧与技术的火花。
赛后,林煌分享了自己的参赛心得:当两个机器人在面积有限的场地上拾取球和锥桶时,如何根据各种突发情况规划行进路线、避免彼此碰撞,要靠日常训练培养的默契以及比赛过程中的沟通。“通过比赛,我学会了如何更高效地沟通,我们也变得更加团结。”林煌说。
“一开始很紧张,但是面对这么多来自各个地方的高手,我也希望自己能把握这次学习机会,于是很快就找回了状态。”泉州市丰泽区东星实验小学选手舒嘉诚与同学刘梓芮组队参加本次机器人任务赛。在比赛之余,舒嘉诚还主动和其他学校的选手们交流搭建机器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收获了很多朋友,也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
支持给力 他们做好保障
小选手们在赛场上战胜压力,绽放光彩,在赛场外同样有一群紧张的人,他们不时向赛场里眺望,想要时刻了解场上的赛况。
参加机器人任务赛的五年级选手黄鑫泽来自闽南师范大学漳州台商投资区附属小学,在他比赛时,他的妈妈陈桂清正在场外紧张地等待。“鑫泽从小就喜欢动手搭建模型,也很喜欢实体机器人,我们尊重他的喜好,充分支持他。”陈桂清说,她也希望孩子能通过参加比赛提高信心,在不断接触更高阶选手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今年我带了两个队伍、一共4个孩子来参赛,他们都拿出了最好的状态。”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带队老师程啟航告诉记者,学校很重视科创氛围营造,也组建了相关社团,通过开设科技类课程和培训,为热爱机器人、喜欢编程的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今年是闽南师范大学漳州台商投资区附属小学老师李艳菲第四次带队参赛。“看到孩子们越战越勇,我们打心底里为他们感到高兴和自豪。”李艳菲说,在比赛前,老师们能做的就是为孩子们加油打气,帮他们卸下包袱,轻装上阵。(记者 陈君沂)
下一篇:福州机场新建主跑道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