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楼机》狂赚 4000 万,这一现象引发了对华语乐坛的思考。一方面,它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证明了市场对于特定类型音乐的需求。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华语乐坛真的完蛋了呢?其实不然。华语乐坛有着丰富的音乐风格和才华横溢的音乐人,不能仅凭一部作品的火爆就下此定论。或许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不能代表整个乐坛的走向。华语乐坛仍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只要有更多优秀的作品和音乐人涌现,它必将重焕生机。
“可能是我贱吧,非要打开《跳楼机》”,不少网友在网红歌曲《跳楼机》评论区如此留言。
作为最新走红的网络神曲,《跳楼机》成绩可谓相当亮眼。不仅拿下Spotify港台地区以及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榜首,更是跻身全球榜单top15。
各大综艺也都开始“蹭热度”。《乘风2025》选用《跳楼机》作为竞演歌曲,遭到叶童组和侯佩岑组的双双哄抢。
《天赐的声音6》中王源、刘宇宁都想尝试《跳楼机》,最终花落张靓颖。张靓颖的全新演绎也让不少网友觉得《跳楼机》“专升本”了,甚至有股“米其林主厨做麻辣烫”的味儿。
更吸引网友眼球的是,音乐博主@遇见好音乐-觅听称这首去年年底发布的网络单曲拿到了4000万左右的收入,包括流媒体结算海外发行版税、演出授权以及重置、公播、手机智能终端授权收入等。
这让不少网友震惊。一方面,在大部分网友眼中,《跳楼机》歌词直白,旋律简单,口水歌的水平也能拿这么多钱确实令人不平;另一方面,也有网友认为,在流量时代,能抓住用户审美,产出对应内容,赚钱就不寒碜。
实际上这是一场关于内容与商业的讨论。一首歌曲的确是商品,但也不单纯是商品,如果一味追求流量效应,不求艺术创新,那么最终形成的,可能是一个正确但无趣的负循环。
暴富神话里的《跳楼机》
“截至四月初,《跳楼机》有4000万左右版税营收”。
在一篇讨论流行歌曲《跳楼机》收入的小红书帖子下方,音乐博主@遇见好音乐-觅听如此回复。随后,@遇见好音乐-觅听发布笔记,详细拆解《跳楼机》这4000万营收组成,包括1500万的流媒体结算、500万的YouTube、Spotify等海外发行版税、500万的演出授权以及重置、公播、手机智能终端授权等收入。
@遇见好音乐-觅听(图源:小红书)
截至发文,《跳楼机》的出品公司及创作团队尚未对这一数字作出回应,但演唱者LBI利比已经不断在社交媒体发布“战报”,称自己的这首《跳楼机》已经拿下Spotify港台地区以及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榜首,更是在全球榜单飙升至top15。
某种程度上来说,LBI利比还是谦虚了。《跳楼机》截止目前发行也才不到半年,但已经在全网音乐平台拿下千万点赞、千万收藏,论热度可与之相提并论的是陶喆的《爱我还是他》、王力宏的《爱错》以及周杰伦的大热单曲。
已经有不少网友发出感叹,“若论数据,或许LBI利比才是当今的白金级音乐人”。
其实早在2024年11月,《跳楼机》刚发行之际,这首歌曲并没有一飞冲天,迅速爆红。而是在两个月后,不少网络歌手以及音乐博主开始大规模翻唱,比如新生代男团Ozone成员周子翔、马来西亚人气歌手蔡恩雨、网络歌手EN等,YouTube网红博主@木星人也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推荐,这才让《跳楼机》快速拥有在同一圈层迅速传播的基础与可能。
来到今年2月,《跳楼机》开始爆火,而这则不得不感谢短视频平台。
在短视频平台上,《跳楼机》成为不少情感类视频的首选BGM。配合着“Baby我们的感情好像跳楼机 / 让我突然地升空又急速落地”“可能是我贱吧 / 不爱我的非要上”等伤感歌词,网友们纷纷开始“emo”起来,其流行程度堪比当年《前任3》的主题曲《体面》一样暴击年轻人为爱狂喜又心痛的心脏,#跳楼机emo挑战#的话题播放量甚至可以突破50亿。
另一个侧面,则是由歌名引发的娱乐性传播。《跳楼机》这一与常规伤感情歌不符的歌名以及游乐园中自由落体设施这一意象,激起了不少年轻网友的好奇心,人们纷纷乘坐上这座听觉观感的“跳楼机”,通过音符来一探究竟。
@小尾巴TIEST(图源:BILIBILI)
当《跳楼机》流行到中国台湾地区时,台湾网友还将歌词里的“跳楼机”全部替换成“大怒神”(台湾地区对游乐园中自由落体设施的称呼)对歌曲进行二次创作,出人意料地再次提升歌曲热度。
再到今年4月,《跳楼机》开始出现在两档顶级综艺《乘风2025》《天赐的声音6》之上。前者《跳楼机》成为姐姐们的热门竞演曲目,被侯佩岑和叶童组双双选中,最终叶童凭借《跳楼机》直接带领组员拿下喜爱度第一。后者更是受到六组嘉宾的“哄抢”,刘宇宁、王源都说自己想过把《跳楼机》当作首期演唱曲目备选,但王源因为“演唱难度大”放弃,最终花落张靓颖。
种种《跳楼机》的火爆、被“哄抢”都让不少网友倍感意外。毕竟在听众眼中,《跳楼机》只是一首上不得台面的“网红歌曲”。
口水歌背后的口水仗
《跳楼机》的火爆其实不难理解,本质上所有网红歌曲、短视频神曲都共享一套逻辑,即:通俗歌词+直接情感+洗脑旋律。
从《跳楼机》来看,最引发热议的就是歌词,一句“可能是我贱吧 / 不爱我的非要上”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不小讨论,有些网友认为歌词过于口水化,“可能是我贱吧”更像日常聊天,根本不应该出现在歌词里。但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搭配伤感的旋律,这样的歌词听起来也比较顺畅,并无不妥。
这并不是《跳楼机》一首歌的问题,实际上,回顾近些年的网红神曲,歌词都相当直白。比如“来财 / 来财”“就让这大风吹 / 大风吹 / 一直吹”“心在跳是爱情如烈火 / 你在笑疯狂的人是我”“白月光在照耀 / 你才想起她的好 / 朱砂痣久难消 / 你是否能知道”等。
以至于去年高唱着“雪浸染万千华光钟声塑佛龛 / 此去蒙尘饮乐宴 / 朱颜改怎不见窟画昔日璀璨 / 却醒来作壁上观”的《壁上观》一出,都让网友惊呼,“这也太有文化了”。
如果说歌词的好坏,网友们还能鉴赏一二,那么旋律则更难分辨。对于网红神曲来说,“病毒式传播”明显是更重要的,至于旋律的艺术性,似乎变得没那么重要。
音乐制作人@马呜呜好饿认为,《跳楼机》的曲听起来像是“四首歌接在一起唱”;@祁奕翔则认为《跳楼机》全曲使用了很常规的和弦走向4536251,叠加离调251、阻碍终止等,“有乐理基础的人一分钟就能捏出来”;音乐制作人@阿张RayZhang也认为《跳楼机》的编曲过于同质化,一切都很套路,“但就是因为足够俗,所以才能这么火。”
但音乐人们也并没有全盘否定《跳楼机》,作为一首大热单曲,@马呜呜好饿还是肯定了编曲方面的成熟,@阿张RayZhang也认为《跳楼机》的旋律虽然公式化但的确抓耳,算是能听得过去的商业作品。
虽然专业音乐人们打出及格分,但经历了这么多年“洗脑又洗耳”的听众们坐不住了。大家发现,这些网红神曲怎么越来越“拼好歌”了?
《白月光与朱砂痣》听起来很像《夕日坂》;《爱如火》《5:20AM》一听还以为是Justin Bieber《Stay》的汉化中文版;《大风吹》更是和Michael Jackson的《Billie Jean》高度相似。
而一个更诡异的现象是,网红神曲们不仅“借鉴”外国歌曲,彼此之间还发生了“近亲繁殖”。《离别开出花》听起来很像《大风吹》,《列车开往春天》又像《等离别开出花》变了个调。
Michael Jackson应该也想不到,自己过世多年,一首《Billie Jean》还能在中国的音乐市场如此“开花结果”,养活这么多的“音乐人”。
从创作者角度看,《跳楼机》的爆火也并非偶然,甚至可以说是词曲作者及出品团队的“集大成者”。
作曲人鹿柯的宁叔也是大热网红歌曲《列车开往春天》的作曲人,词作者姜洄的另一作品则是《若月亮还没来》。
出品团队更是经验颇深,《离别开出花》《向云端》等网络神曲均出自其手,就连LBI利比也是2022年大热单曲《小城夏天》的演唱者。
音乐需要撒点野
工业糖精确实甜,但到底好不好?
如果从商业角度来看,工业糖精似乎只需要“甜”,“好”已经变得没那么重要。其实本质上,是这些“网络神曲”的“贩售逻辑”不同。
平台和人群是最关键因素。在短视频平台上,所有内容都需要一击即中,简短、迅速而有力。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网红歌曲的歌词都如此直白,情感都相当简单,旋律又是如此抓耳而洗脑。
“情绪感”与“氛围感”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短视频平台走红的歌曲大多为伤感情歌,这非常容易击中年轻群体的“emo感”,早年间“网抑云音乐”概念在年轻群体中的广泛流行,就是这一逻辑奏效的预演。
当这样的网红神曲快速传播,又会影响一大批平台用户,造成“年轻人都在听”的观感。
在短视频影响力越发之大的当下,一首网红歌曲已经远不止音乐本身,更是背后代表的庞大可触达人群。
这就不难理解各大综艺对网红神曲的“追捧”。在网友看来难以登上大雅之堂的网红歌曲们,早已成为综艺的“救命稻草”。
4月25日,LBI利比登上浙江卫视,在《天赐的声音》上带来自己的“全宇宙第一次演出&综艺首秀”,现场演绎《跳楼机》,这一演唱片段在全网达到千万级曝光。
登上《天赐的声音》的远不止《跳楼机》。
仅在《天赐的声音第六季》第一期节目中,王源、姚晓棠演唱的《下一个天亮》,吉克隽逸、王睿卓演唱的《大山》,张碧晨、刘宇宁合作的《少一点天分》,杨坤、王赫野合作的《下完这场雨》,谭维维、黄子弘凡合作的《转身即心痛》全部都是短视频大热歌曲。
或许这些歌曲登上顶级音综的舞台会得到更具创造性的艺术表达,但背后是谁借力谁,已经一目了然。
除了综艺,音乐公司也需要“网络神曲”。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跳楼机》的发行公司为索尼音乐,这让不少乐迷咋舌。毕竟在不少乐迷心中,能与索尼音乐强关联的都是迈克尔·杰克逊、碧昂斯、小甜甜布兰妮以及莫文蔚、中岛美嘉这样的天王天后。如今推出《跳楼机》,的确反差太大。
此次索尼音乐还为《跳楼机》准备了包括1.1x倍速、DJ铁柱、DJ阿布、DJHZ等5个版本,其中1.1倍速版被不少音乐行业人士认为过于靠近短视频审美,丧失音乐自主性与主体性。
(图源:网易云音乐)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如今已不是唱片时代,音乐公司为了活下去,尤其像索尼这种大型公司,需要在商业上进行平衡。“歌曲也是要靠投流的,索尼一向在这方面不太‘舍得’,如今有这种小成本撬动大收益的路子,肯定会优先选择”,一位音乐行业从业者这样透露。
如果单从商业逻辑来看,音乐公司的选择似乎并无不妥。但歌曲并不是单纯的商业产品,它还兼具内容属性。
如果为了商业以及用户喜好,一味批量产出同质化网红神曲,这将会进一步型塑用户审美,留给真正经得起时间推敲、反复倾听的音乐作品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从而形成了商业上的正循环,内容上的负循环。
(图源:BILIBILI)
好音乐不多,网红歌盛行。这并不是其中哪一方的问题,而是在整个传播环境发生巨变,用户审美喜好更新换代的背景下,每一方都做出了看似最“正确”的选择。
但音乐,或许就需要一点“正确”以外的叛逆、狂野与勇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毒眸,作者:杨睿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