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提供具体的相关内容呀,没有具体信息我没法准确进行描述和分析呢,比如硬刚的具体事件、涉及的东南亚相关情况等。
虽然一切还没完全落地封死,但所有人都感觉到了让人喘不上气来的不确定性,和说不出具体在哪个位置的痛感。但这痛感落在每个人身上的分量是不同的。“不惜一切代价”永远是有代价的。
目前我们听得到的声音,主要来自有时间、有精力、还有很大余地坐在桌前写文章、写小作文、发帖子、录播客的人。他们的痛感级别并不大,目前内心热血澎湃,且看泱泱大国如何惩治恶霸。我也是其中一员,大家坐在舒适区里指点江山。
但那些没有发声的、发不出声的、没时间发声的人、企业和国家们,大概率痛感级别很大,六神无主。而他们才是大多数——包括外贸老板、凌晨三点翻着汇率走势图的贸易人、已经搬去东南亚建厂的老板们、刚刚做了决定交了定金,但现在不知是否该继续“走出去”的老板们;还有大量刚刚有点信心,现在又有点熄火的民营企业家们。
也包括那些夹在两个大国中间,但没有什么选择的小国家们。
一、两头巨兽脚下的小动物们
我们吃瓜群众脑中的“硬刚”,就是奥特曼和金刚两头巨兽互相推搡,场面威武,热血沸腾。但真实世界的“硬刚”,是踩着一大片小动物的身体或尸体完成的。这些小动物们在正常时候是踏板,在艰难时候依然是踏板。这场硬刚的杀伤力效果极大,但在此紧要关头了,谁还顾得上小动物?
目前的主流观点是:似乎只有中国在硬刚,而这场世界关税大战的其他各个参战方,在经典的囚徒困境下,被逼到了站队的十字路口。大部分小国会选择不硬刚,正在翻箱倒柜,找找自己手上还有什么筹码。
东南亚各国都会去谈,但谈之后只有两种情况:
(1)要么美国降关税;
(2)要么美国降关税同时要求对中国加征关税,堵死转口贸易通道。
问题是东南亚尤其是越南、泰国这些国家与我们的贸易逆差极大,过去几年来大量进口钢材就是为了建工厂,转移产业链。如果向中国加税,并不会保护到本国产业,也不会拿到本属于中国的份额,只能是让转口出口更贵。
但第二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并不小。就算如此,也只能是表面坚决,实际象征性地做做样子,尽可能给中国留出空间。低端产品出口一定会有影响,但大部分国家心里明白高附加值产品才是关键,中国的中间品即使是转口贸易,也给当地带来就业;且这些国家心中都有如中国一样产业链成功升级的理想,虽然实现这个理想的路程还很漫长。
二、硬刚背后的踩踏和倒逼
我一度认为东南亚市场是一匹有潜力的小马,是被低估的市场。只不过这匹马动力不足,自己毛病也多,需要一个大刺激。这个观点现在虽然受到挫折,但底层逻辑不变,关键的变量就是这一次能否突出重围。
东南亚国家自身已经积累了很多问题,需要借用一场巨大的风暴来彻底改革自己的发展模式。它们需要很强的痛感级别来改革,现在也许就是这个机会。但此过程中不管是政党还是民众们都会备受折磨。和我们当年一样。
我想先从东南亚国家们的角度来理解一下。毕竟我在这个市场工作时间比较长,有些感情。有些话不知当讲不当讲,大家不要网曝我。平心而论,中国是一个非常难做交易的贸易伙伴,自带“全面碾压”的压迫感。尤其是过去四、五年,国内金融、房地产、杠杆全面压降,也只有出口这一条路;所以如果换一个视角,从对面看我们这些年出口和出海的规模和力度,说像海啸也不是很夸张。这也是为什么贸易赤字从“双边看”和从“全球看”,我们会看到不一样的图景。
但懂王这次掀起全球贸易大战,对东南亚的经济增长会造成实质性打击。越南最严重,迄今为止在东盟六国中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因为其超过四分之一的GDP依赖于美国商品出口。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的美国出口占GDP大约8%-17%不等。如果硬刚,对任何东南亚国家都是完美风暴。而且大部分国家也没有太多汇率控制权。
拿印尼举个例子,可以类比到东南亚大部分国家。
印尼已经提前开始感受完美风暴,货币贬值,财政也出问题。2024年普拉博沃上台,过去十年专心搞钱的政治风向已经有些转向,偏向民族主义与务实主义,外交强调“自由积极” (Bebas-Aktif)、主权和军事自主——正站在国内政治转型的节骨眼上,偏偏全球权力格局也在重塑。
其实自去年5月起,印尼就连续数月陷入通缩状态,物价持续下跌,需求端持续走弱;这种情形在印尼这样的新兴经济体极为反常。今年3月印尼盾暴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低,今年已累计贬值超过3%,成为新兴市场表现最差货币之一。这次暴跌基本上算是贸易战前兆。
印尼的贸易状况是非常典型的“不平衡”:美国是印尼最大的顺差来源国,且顺差持续扩大;中国是印尼最大的逆差来源国。从印尼角度来看,其进口端几乎没体现出任何“多元化”,高度集中于中国,虽然重要原因是美国贸易关税战下产业链转移,但也反映出印尼国内产业结构短板明显,在关键产品和技术上自主生产能力不足。这和越南、泰国等国家非常相似。
三、东南亚的骑墙生存智慧
这些东南亚国家当前的忧虑级别高过我们不止一倍。他们又该怎么表态,又能怎么表态呢?
目前最“decent”的是新加坡黄总理,最不“decent”的是越南的苏林同志,不仅早在“解放日”半个月前就示好求和,甚至提出南部土地给懂王儿子合作开发高尔夫球场和豪华酒店,仍未能逃脱46%关税。
既不硬刚,又没那么跪舔的中间派典型还属泰国。说到泰国这个国家,二战中唯一没有变成殖民地是有原因的。泰国总理目前发表的声明就非常有代表性,是一个中立骑墙高手的表态模板。分三步走:一是向美国表明泰国是可信赖的盟友;二是表示愿意在各领域谈判并协助遏制中转贸易;三是告诉本国民众要分散风险,开拓中东、欧洲、印度等新市场,加快FTA贸易谈判。
4月8日泰国副总理皮查伊提出与美国谈判的“五个关键”,基本上也能代表很多相似立场:会妥协、会配合、会遏制中转贸易、会寻找去美国投资的机会,但泰国必须从中受益,有尊严;且明白最终解决方案不是没完没了的减税,如果总是减税,结果还是一样的。
小国只能这样表态,实际操作上“说一套做一套”,必须取巧,否则没法活。二战时穿着日本人的军装去接送美国人的历史经验告诉他们,只有灵活才能生存。
过去几年的转口生产,部分东南亚国家一些产能可能已经过剩,此时也面临转型压力;而且在货币和财政政策方面也受到汇率因素的严重制约。从中长期看,这次被倒逼一把未尝不是好事,转型都是逼出来的。
但东南亚的民意极为复杂。这些年中资出海,除了转口,也瞄准了本地市场。新能源车、消费品、轻工业品的碾压,已经挤压了不少本地企业。虽然在这个阶段不满情绪难免发生,但现在仍然是个拉拢的好时候。
所以我们“对美反制,对友好国家零关税”这个策略不是没有道理的。
四、六神无主的出海企业们
必须诚实地说,这些年的出海企业们更多是“逃难式”、“游击式”出海,规模有大有小,参差不齐。有的是被迫出海,四处漂泊寻找临时避风港;有的是“FOMO式出海”,害怕错过而盲目跟风。更多是短期主义,没有太多战略布局。这种“快进快出”的短期应对心态是没有办法应对懂王核弹级攻势的,现在感觉到六神无主也很正常。
但这场危机也未尝不是一个转机。真正成功的出海企业并非复制国内“极卷”模式,而是学会了舒展开来,将触角延伸到当地市场的各个角落。他们注重文化融合,建立认同感,融入本地社区。这些企业深入理解目标市场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法律法规,建立起全面的本地化能力,真正融入当地生态,创造本土化价值。只要“嵌入”得足够充分,企业就很难被外部冲击轻易打散,即使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也能站稳。
反正过去四年“中国+1”转口贸易模式这步棋已经不能再用了。
五、得道多助
“打铁还需自身硬”没错,但“得道多助”也是真的。这个时候没必要用“中国东南亚人民血浓于水一家亲”这种肉麻的论据,只从一个大家都能看到的现实逻辑出发,相信谁都能看懂:
无论这次震感多强,经此一震,所有国家都会减少与美国的经济联系。就像疫情一震,震出了“China + 1”模式,让各国认识到全球产业链不能过度集中的道理一样,现在理智正常的国家同样会认识到市场和保护伞不能过度集中于美国。而另一方面,只要美国坚持再工业化,它就会拒绝成为别人的市场。
部分东南亚国家担心中国会用人民币贬值对冲,毕竟第一次“贸易战”的影响大部分被人民币贬值对冲了,这一次会不会主动贬值对冲?如果真是这样,那可是连一线生机都没了。
其实现在反而可以联想一下当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的做法,虽然当时和现在情况已经很不相同。
在97年担心竞争性贬值,是因为大家都在争夺出口市场份额,中国和东南亚是竞争关系。但尽管如此,中国也决定不贬值,战略上有助于稳住整个东亚和东南亚抗击危机的阵脚,对人对己都好。而这次中国的出口和制造能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两边已经形成了高附加值上下游关系,市场份额稍有让渡问题不大。
而且之前汇改人民币已经一次到位,此时不贬扛得住。更重要的是:上一次除了金融大鳄攻击,没有太多政治博弈因素,而这次源于政治博弈造成的混乱。所以如果连97年都没有贬,现在贬值更没有必要。
此时我想起了一个亲历案例。
我们在某东南亚国家A由于很复杂的原因有大量未收回借款,甚至某银行在当地的唯一业务就是向该国央行催收。
而另一个来自东南亚国家B的银行恰好也对该国政府有大量的借债,同时国家A也在国家B发行大量泰铢债。神奇的是,该银行是唯一一家能从A国政府准时收回款项的机构。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答案是,A国不是不还钱,而是作为小国弱国没有金融能力和经验,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还钱,用什么还钱,自己手里有多少钱。于是该银行把整整一个部门搬进了A国央行和财政部,肩并肩,手拉手,一笔一笔地理清还款利率,梳理现金流,做架构。
不知道这个比喻是否合适,但也许这正是目前该做的事。在大家都难的时候、被霸凌的时候融进去,拉一把,也许结果会很不同。国家和企业都是如此。
不知道这次有没有机会在现实中亲历“得道多助”的内涵。也许世界上没有永恒的赢家,只有最懂共生的玩家。
最后借用和Johnny在新播客中提到的一句话:这也许正是中国施展“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的好机会。中国可能需要提出一个“泛亚太马歇尔计划”,帮助邻国解决被美国霸凌后的经济和金融窟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肖小跑,作者:肖小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