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是描述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在短期内,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当失业率下降时,通货膨胀率上升;反之,当失业率上升时,通货膨胀率下降。
这一理论最初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在研究英国1861年至1957年间货币工资变化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后提出。后来,经济学家们将其扩展为分析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来看,菲利普斯曲线可能不是稳定的,因为预期通货膨胀等因素会影响这种关系。此外,各国经济结构和政策环境不同,使得菲利普斯曲线的具体形态可能有所差异。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
A. 失业与就业之间关系的曲线
B. 工资与就业之间关系的曲线
C. 工资与利润之间关系的曲线
D. 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D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他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扩展知识
根据是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