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企业和险资天然适配,都讲究“耐心”二字。
5月14日,科技部、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七部门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以下简称“若干政策举措”)提出,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和优质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金融体系,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加强对国家实验室、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金融服务,为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春节期间DeepSeek的横空出世,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中国,外资投行纷纷发现中国的科技力量是被“低估”的。而近年来中国科技实力的蜕变,离不开金融机构的高瞻远瞩和耐心陪伴。
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动的贸易战扰乱全球经济,此时科技力量正成为当今国与国角逐的重要抓手。也正因此,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对于保险行业而言带有“使命感”,也是其发挥支持创新的减震器和稳定器作用的体现。
保险入局AIC股权投资试点
事实上,这一若干政策举措的出台并不意外。
早在5月7日国新办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就表示,将推出8项增量政策,其中一项是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好发挥风险分担和补偿作用,切实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若干政策举措主要包括八方面,其中五方面涉及到科技保险。在发挥创业投资支持科技创新生力军作用方面,若干政策举措提到,将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试点范围扩大到18个城市所在省份,支持保险资金参与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优化管理机制,支持保险资金按市场化原则参与创业投资,推进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
AIC是指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主要从事银行债权转股权及配套支持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目前,我国的AIC机构主要以银行业为主,早在2017年,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获批设立AIC,主要经营债转股及配套支持等业务。这几年,AIC开始从“债转股”向“股权投资”延伸,为一级市场注入更多的金融活水。
近日,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三家股份行获批AIC引发市场关注。若干政策举措的出台也意味着,保险资金拿到入局AIC股权投资试点的“门票”,并为科创企业注入新动能。
在发挥货币信贷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方面,若干政策举措提到,制定科技金融支持的科技型企业识别标准,建立科技型企业推荐机制,便利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机构精准有效提供支持。
在发挥科技保险支持创新的减震器和稳定器作用方面,若干政策举措提到,推动科技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制定推动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立科技保险发展协调机制,优化支持政策,加快形成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点地区的政策支持方式。健全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体系,完善产品、服务创新机制和监管激励保障政策。探索以共保体方式开展重点领域科技保险风险保障,开展重大技术攻关、中试、网络安全等风险分散试点。鼓励保险资金参与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在央地联动推进全国科技金融工作方面,若干政策举措提到,推动区域科技金融创新实践。这些科创中心直接涉及到保险的有上海自贸区临港片区科技保险创新引领区、宁波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和武汉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
科技保险保障超过2万亿
虽然科技保险经常被提及,但如何定义科技保险呢?
2024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办公厅印发的《科技保险业务统计制度》对科技保险做了相关定义。科技保险指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推广等科技活动以及科技活动主体,提供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等经济行为的统称。
我国科技保险的发展起步于2006年,当时科技部与原保监会共同确立了“先试点、后推广”的发展思路,北京、天津、重庆、深圳、武汉和苏州高新区成为首批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区)。
十几年时间过去,我国科技保险的发展规模如何?在5月7日国新办的发布会上,李云泽透露,截至目前,科技保险提供保障超过2万亿元。
这些年科技保险在我国的发展总结来说有两点:一是科技保险的规模持续扩大,二是科技保险产品的持续创新。
“今年3月底,在北京成立了首个商业航天的共保体。共保体是国际通行的各家保险公司共同为一个新兴的行业或者产业来进行风险分担的一种机制,对不确定性比较大的一些初创行业和产业发展尤其是风险分担还是非常重要的。”李云泽表示。
彼时,李云泽还在国新办发布会上透露,将强化保险保障,加快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好发挥风险分担和补偿作用,支持更多共保体方式,为重大科技攻关提供保险保障,推动研发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新兴领域的保险产品,切实为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扩大股权投资,鼓励保险资金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参与创业投资有序开展。
事实上,近些年保险机构与科技产业联动日益频繁:
人保财险 WORK
人保财险在上海建设总部科技保险中心,在浙江成立全国首家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鉴证评估中心,2024年为科技活动提供保险保障31.1万亿元,同比增长超20%。
平安产险WORK
平安产险从科技型企业需求出发,已推出研发费用损失、成果转化失败等科技类保险产品超70款,积极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截至2024年底累计为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高技术服务、新能源、资源及环境、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的6.9万家科技型企业客户提供超9万亿元的风险保障。
太保产险 WORK
太保产险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科技企业的差异化需求,推出一系列创新产品,保障覆盖科技企业全周期。初创期支持,如在北京落地国内首个新材料“中试项目费用损失保险”,实现规模化复制,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保障;成长期保障,创新推出行业首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补偿保险”,并打造“科企帮”科技保险服务案例等。
国寿财险 WORK
国寿财险切实参与专利保险、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试点,探索开展首版次软件保险、知识产权保险等业务,积极发起、参与面向科技企业的投资基金,以及服务国家科技战略专项基金,落地实施了一大批特色项目,同时加快发展科技信贷业务,创新专属金融产品并提供综合服务方案。截至2024年末,国寿财险在战略新兴产业领域提供风险保障近64万亿元。
政策支持不断升级
科技保险一直是我国科技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险资作为“长线资金”,与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长探索周期契合,而且,保险本身具有风险承担功能,能够为风险较高的科技企业提供保障。
为了鼓励保险公司投资科技企业,监管主动为其松绑。2023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通过优化科技保险的偿付能力监管要求、降低险资投向新兴科技型企业的风险因子等方式,引导保险公司积极投资科技产业,促进“保险+投资”联动的科技保险发展模式。
地方也在积极探索,如作为创新创业之城的深圳今年5月13日发布《深圳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具体到保险业,深圳要求保险机构要健全科技金融业务考核评价体系,重点关注科技保险保障金额及增长、服务科技型企业数量、服务质效等指标考核。
保险对于科技公司的保障主要涵盖哪些方面?总结来看,就是从技术到人才的全方位保障。
今年4月1日,金融监管总局等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到,引导保险公司围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其应用推广、知识产权运用保护等关键环节,针对研发损失、设备损失、专利保护等重点领域,提供与科技型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相适应、覆盖科技创新活动全流程的保险产品。根据国家科技重大项目保险需求,研发新型科技保险产品,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和相关从业人员保险供给,提升健康管理、养老服务、职业责任等方面保险保障质效。
经过十几年发展,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科技保险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龙去年在《中国金融》杂志撰文认为,制约科技保险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科技保险风控、定价较难,导致保险公司开发创新科技保险产品的主动性不足。政策工具不够丰富,未能充分激发科技保险市场活力。
上述文章针对我国科技保险发展给出三点建议:优化科技保险政策制度体系,推动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动保险公司深入科技产业,创新科技保险发展模式;搭建多方交流平台,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中美之间必然有一场“决胜局”,而科技实力将成为关键。从学界观点来看,中美技术领域的竞争主要是两方面: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从前者来看,美国在技术创新领域依然十分强大,但在技术应用方面,中国具有强大且完整的产业基础优势。
科技创新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特别在特朗普重返白宫后,这个“不按套路出牌”的美国总统究竟还会使出什么招无人知晓。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的科技创新与进步,势在必行,而保险业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