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历经两度冲击IPO!
作者|刘俊群
编辑|刘钦文
来源|野马财经
每天,你都在使用电力,手机充电,或者开动家中电器。而在这些电力安全稳定传输的背后,有一种至关重要的材料,它就像为设备披上一层“保护衣”,确保电流安全传送——那就是绝缘纤维材料。
根据北交所的公告,专注于销售绝缘纤维材料及其成型制品的湖南广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信科技”),其IPO申请将于4月23日接受审议。
2017年,公司曾尝试在创业板上市,然而未能通过证监会创业板发审委的审核。时隔多年,2024年6月28日,公司决定转战北交所,开始了这场历时近三千日夜的资本之旅,终于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广信科技由一对“湘商”父女掌舵。在经历了两轮问询中,主要针对经销商问题的挑战,临近上市关键时刻,广信科技能否顺利排除疑虑,成功过会呢?
根据《招股书》,广信科技主要从事绝缘纤维材料及其成型制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电气化铁路、轨道交通、军工等多个领域,是输变电设备中不同电压等级绝缘的关键组成部分。
绝缘纤维材料包括绝缘天然纤维、绝缘合成纤维以及复合纤维材料,而广信科技专注于绝缘天然纤维材料。这些材料通过一系列复杂加工步骤,形成具有特殊绝缘性能的纤维状物质。
根据《招股书》披露,广信科技的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绝缘纤维材料和绝缘纤维成型制品。数据表明,2022至2024年间,绝缘纤维材料的营收逐年上升,分别为2.31亿元、3亿元和3.78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从76.13%下降至65.57%。而绝缘纤维成型制品的营收增长更为显著,从2022年的0.72亿元增至2023年的1.18亿元,预计2024年将达到1.98亿元,占比从23.87%提升至34.43%。
凭借这两类产品,公司营收持续增长,分别为3.04亿元、4.2亿元、5.78亿元,同比增长31.76%、38.05%和37.49%;净利润分别为1472万元、4940万元和1.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9.75%、235.55%和135.14%。
然而,业绩增长背后,广信科技也在资本市场频繁动作。早在2017年,公司曾尝试在创业板上市,通过“扶贫绿色通道”在271天内完成申报到过会的快速流程,但因内部控制缺陷和业务独立性问题未能成功。
2024年6月28日,广信科技再度发起攻势,向北交所提交上市材料。在等待近10个月后,经过两轮问询,终于迎来2025年4月23日的关键时刻,北交所上市委员会将对其申请进行审议。
此次募资约2亿元,计划发行2000万股,用于电气绝缘新材料扩建项目(1.3亿元)、研发中心建设项目(0.4亿元)以及补充流动资金(0.3亿元)。随着业绩的爆发式增长,公司也符合上市标准。
根据北交所的上市标准,广信科技需要符合“预计市值不低于2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不低于1500万元”等要求。从公司数据来看,2022年净利润1472万元未达标,但2023年净利润为4521万元,且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2.13%,满足了“最近一年”的标准。
然而,广信科技的快速增长与同行相比,却显得尤为突出。2024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增幅分别为37.49%和157.99%,远超同行如东材科技、民士达和恒缘新材的增速,这引起了北交所的关注,要求公司解释业绩增长的合理性。
广信科技回应称,这与公司在产品、定价、市场等方面的差异性有关。加上所在行业的高景气度以及适度的价格上调,导致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高速增长。
然而,在业绩增长的表面下,公司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从2022到2024年,广信科技的应收账款和融资金额从1.73亿元增至2.18亿元,尤其是2024年,前五大客户的应收账款占比达63.4%。此外,报告期内大量收入来自于“只签字未盖章”的单据,北交所要求公司解释收入确认的有效性和相关单据问题。
在经销商方面,广信科技的收入也遭到质疑。报告显示,公司的部分经销商为小型企业,且存在较大的毛利率差异,尤其是与关联方的毛利率差异,北交所要求公司解释。
广信科技的背后,是魏冬云和魏雅琴父女的家族企业。魏冬云持有45.65%的股份,魏雅琴持有15.15%。家族控股有助于企业战略的稳定,但也带来了一些股东结构的复杂性。
正当广信科技冲刺IPO的关键时刻,投资方按下了“估值重调”按钮,导致公司估值从2020年的6.53亿元缩水至4.96亿元,下降幅度近24%。尽管投资方的认购股份不变,但实缴出资却大幅缩水,导致差额2400万元需由魏冬云和魏雅琴填补。
目前,广信科技面临债务压力,但公司表示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偿还债务。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布局,这家企业能否顺利登陆资本市场,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广信科技能否顺利上市,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